新葡的京集团8814



    医药资讯
    十大抗衰老的中药来了,让你越吃越年轻!
    2024/9/11 13:58:32


    01

    这10种中药有助于抗衰老



    1.人参——提高脑力

    古代中医认为人参是“百草之王” ,能大补元气 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 ,人参能“补五脏 、安精神、定魂魄、止惊悸、除邪气、明目 、开心益智,久服轻身延年 。”

    现代研究也发现,人参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,延迟大脑细胞老化 ,具有提高脑力和体力的作用,并能迅速消除疲劳。

    推荐吃法 :

    将整根人参或切片后洗净放入容器中 ,加入清水,浸泡30分钟,再盖上盖子,用文火煎熬1小时左右,待参汁变温后饮用。

    功效 :


    大补元气、缓解疲劳 、补益作用强 、起效快。


    2.枸杞——保肝抗衰老


    药膳、养生汤 、保健酒……很多养生食品中总能见到枸杞的身影。枸杞确实很养生,《神农本草经》称它“久服坚筋骨,轻身不老,耐寒暑”,而且性平和,一年四季都可以用。

   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,枸杞有类似人参的作用,能预防动脉硬化、降低血糖、促进肝细胞新生等作用,有增强体质、延缓衰老的功效。


    推荐吃法:

    用枸杞泡茶,早晚各取20~30粒嚼食或者取30~40粒泡于开水中。

    功效 :


    滋补肝肾、益精明目 。



    3.黄芪——延缓细胞衰老

    《神农本草经》将黄芪列为上品,又叫黄耆,耆是长的意思 ,意思是说这味药是滋补药中最棒的。黄芪能补一身之气,可以用来缓解气虚乏力、中气不足 。

    现代研究发现,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、改善心肌供血、提高免疫功能 ,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。


    推荐吃法:

    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,水煎后服用。或黄芪30克 ,加枸杞子15克,水煎后服用,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。

    功效 :

    缓解气虚乏力 、中气不足 。




    4.灵芝——清除自由基


    《神农本草经》认为,灵芝能够“补肝气 、安精魂”,“久食,轻身不老,延年神仙。”

    现代医学证明 ,灵芝可以增强冠脉血流量,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保护心脏;能保肝解毒,促进肝细胞再生,调整免疫力;还能止咳平喘 ;可防治中老年人的高血脂、慢性支气管炎 、神经官能症和脑功能衰退。

    推荐吃法 :

    灵芝清鸡汤:准备赤芝20克、干百合20克 、干莲子20克、鸡半只、姜3片(2人份),将上述材料洗干净后一同放入砂锅中,大火烧开后关中小火煲1个小时,喝汤吃鸡肉 。

    功效:

    补气健脾、清心安神 。



    5.三七——活血止血、强健心脏

    清代名医赵学敏在他所著的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说:“人参补气第一,三七补血第一,味同而功亦等”,称三七为“中药之最珍贵者” 。这里的“补”,是广义的“养”。三七养血,包含活血 、补血、止血三个方面 ,对付血瘀 、血虚、异常出血的一系列症状毫无压力。


   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,三七具有抗血栓形成、抗脑缺血、抗心肌损伤、抗心律失常、抗炎、改善学习记忆、抗疲劳等多种作用,在免疫系统 、血液系统、心脑血管系统 、神经系统、物质代谢,以及抗炎、抗肿瘤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。

    推荐吃法:

    三七杞子炖乌鸡 :净锅上火 ,放入清水 、乌鸡、姜片 、三七、红枣、枸杞子,大火烧开转小火炖50分钟调味即成。

    功效 :活血散瘀、补血养血 。



    6.何首乌——调节胆固醇水平 、抗氧化

    宋代《开宝本草》称之“久服长筋骨 ,益精髓 ,延年不老” 。

    何首乌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 ,对神经衰弱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,并可调节胆固醇水平、降低血糖、提高肝细胞转化和代谢胆固醇的能力 ,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。

    推荐吃法:

    控脂延寿茶:10克制何首乌加水煎煮20分钟 ,取煎好的药汁与10克生山楂、3克杭白菊 、2克绿茶一起焖泡成茶即可。

    功效:

    控脂通脉、补肾明目。



    7.红景天——抗疲劳、抗辐射

    《千金翼方》谓:“景天无毒,轻身明目,久服通神不老 。”

    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发现,红景天有类似人参的补益作用 ,能抗缺氧、抗寒冷 、抗疲劳、抗辐射、抗病毒 、抑制癌细胞生长 、提高工作效率、延缓机体衰老 。

    推荐吃法 :

    将萝卜去皮切厚片,放蒸笼内蒸5分钟 。红景天煎水取汁  ,勾芡调味。萝卜摆盘,以红景天汁浇盖。

    功效 :


    健脾益气 、清肺止咳 、活血化瘀 。




    8.当归——补血活血

    《中国药典》记载:当归味甘、辛,性温,归肝  、心、脾经 ,具有补血活血、调经止痛 、润肠通便的作用。

    临床常用于血虚萎黄、眩晕心悸、月经不调、经闭痛经、虚寒腹痛、风湿痹痛、跌扑损伤、痈疽疮疡、肠燥便秘。

    我们的容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内气血是否充沛 ,气血充足则面色红润、精神焕发 。当归有养血活血的作用,在妇科病里用得尤其多 ,被称为“女科之圣药”,血虚或血瘀的人都可以用当归来调养。



    推荐吃法:

    当归鸡汤:将鸡肉与当归 、枸杞同放锅内加清水1500毫升(约6碗量),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1个小时 ;煮至鸡肉烂熟时 ,放入生姜、食盐调味,饮汤食肉 。


    功效:鸡肉补气血 ;当归养血和血;枸杞补肝肾、明目。



    9.黄精——补虚添精气


    黄精被古代养生家和医学家视为延年益寿之品,有“仙人余粮”的别称 ,不仅是滋补佳品 ,还被用来果腹代餐 ,甚至有“久服成仙”之说 。自古以来,黄精与名医的故事流传甚广 ,受到葛洪、李时珍等医家的推崇。

    中医将黄精视为气阴双补药,有养阴润肺、补脾益气 、补肾填精的功效 。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,黄精有抗疲劳 、提高机体免疫力、延缓衰老的作用 。

    推荐吃法:


    取黄精10g、枸杞10g ,水煎代茶饮。

    功效:

    补益肝肾。



    10.刺五加——补气安神、延缓衰老

    根据记载 ,刺五加药性甘、辛 、微苦、温 ,有“补气安神 、益肾强腰 、活血通络”的作用。常用于脾虚乏力、肾虚体弱、失眠多梦、风湿关节痛等病症。现代研究发现,刺五加有多种养生保健的作用 ,分别是健脑、抗疲劳 、抗氧化、延缓衰老 、提高免疫力、升高白细胞 、调节内分泌紊乱、降血糖 。

    推荐吃法 :

    刺五加10g 、五味子6g。开水冲泡,加盖静置,闷15分钟以上即可。

    功效:

    缓解神疲乏力 、失眠健忘。

    划重点

    02

    这些中药误区你中招了几个?



    误区1:橘子皮晒干了就是陈皮。

    能制作成中药陈皮的橘子,在《中国药典》中有明确规定,以广陈皮为例,用的是生长在广东新会的橘及其栽培变种成熟果实的果皮 。


    从橘子皮到陈皮一般要经过开皮、翻皮、干皮 、陈化4个步骤 。

    ●开皮 :是指用小刀划开橘子,取下橘皮。

    ●翻皮:是指天气晴朗时 ,将开皮后的橘皮置于通风处晾晒,使其水分自然流失,质地变软后再翻皮将橘白向外 。

    ●干皮和陈化 :干皮是指将翻皮后的橘皮自然晒干或直接烘干,装在容器内 ,然后放置于阴凉 、干燥的地方自然陈化。只有在自然条件下陈化了3年及以上的陈皮,才能达到药用效果 。



    误区2:用水果木瓜代替中药木瓜。

    《中国药典》规定,中药木瓜来源于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近成熟果实。而我们日常吃的水果木瓜,其原名为“番木瓜”,来源于番木瓜科番木瓜属的成熟果实 。这两种“木瓜”来源不同 ,性状更是大相径庭,当然更不能相互替代了。 



    误区3:自制煎膏直接用生蜂蜜。

    每逢秋季 ,在家自己熬制秋梨膏时使用的蜂蜜是有讲究的。中药熬制膏滋时需要将蜂蜜事先炼制,一般炼成“中蜜”(炼蜜有“嫩蜜”“中蜜”“老蜜”之分) 。蜂蜜炼制一来能够除去水分和杀灭细菌,二来还可以防止“返砂”。

    欲炼成一锅成功的“中蜜”,需要不断练习 。一般蜂蜜的温度处于116℃~118℃ ,满锅出现均匀的淡黄色气泡 ,这时用手捻感觉蜂蜜有黏性,但两手指离开没有长白丝,此时就达到了“中蜜”的状态。

    划重点

    03

    秋季吃中药有啥讲究?




    1.秋季宜清补 ,不宜“滋补腻补”

    秋季进补要遵守“温润、平补”两大关键 。清补主要是指补而不腻,即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、清热、利湿的食物或药物。


    对一些脾胃虚弱、消化不良的朋友而言,此时一定要与滋腻的养阴之品如鹿角胶、阿胶等“划清界限”。

    除了阳虚体质者外,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,如羊肉、人参、鹿茸、肉桂等 ,否则极易加重秋燥。

    2.秋季宜吃这些中药

    玉竹 、百合 、西洋参、沙参 、菊花 、杜仲、山药、枸杞,这些适合秋季养生的中药,可作为膳食的食材 ,或煮粥、或煲汤、或煮茶 、或做菜,以融入人们的日常饮食。

    3.服中药时学会忌口


    ①在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,不宜食用葱蒜、羊肉等热性的食物;

    ②在治疗“寒症”服用中药时,应禁食生冷食物;

    ③服发汗药忌食醋和生冷食物,服补药忌食用茶叶 、萝卜等。

    小编提示:

    中药好处多多,但不管吃哪种中药 ,都要去正规医院,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辨症使用 ,切勿盲目用药 。


    资料 :CCTV生活圈




    XML地图